币新闻

关注币安新闻中心,你想了解的区块链、加密资产行业资讯尽在掌握之中

Hyperchain 超块链创始人史兴国对谈Jack孔:加密寒冬下香港Web3新机会与FTX危机启示

2024-09-10 币新闻 17

11月14日晚,观火琅琊榜第五季第十三期播出,阁主史兴国先生(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委员、Hyperchain 超块链创始人、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中科院软件所互联网实验室前总工程师)在本期的访谈嘉宾是Jack孔(纳斯达克上市公司Nano Labs创始人,十年行业从业经验,成功孵化区块链行业第一股和中概元宇宙第一股等行业头部公司)。两位大咖共同探讨了香港最新发布的《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与FTX流动性危机背后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新公链经济模式、NFT等热点话题。

 

对于点燃华人Web3圈层的香港《宣言》,Jack孔表示,他与港府的官员以及Web3学术界人士、创业者同行们沟通过,大家的观点都非常正面。“现在政策让我们这些华人,特别是大陆出身的华人有了一个创业的土壤。”他建议华人Web3创业者到香港注册公司,用公司的组织形式,以非常低的成本来关注香港未来政策的变化。他表示:“总的来看,对于中国Web3创业者而言,香港是唯一一个能够跟中国内地比效率,又能跟欧美比法制的地方,所以建议创业者未来可以从香港开始,再到新加坡交流发展,然后再去美国尝试规模化。”

对于香港话题,史兴国表示,这次的宣言足以燃起自己和同行对香港未来的期待,这次宣言中他最关注的是数码港元,还有港府对Web3本身的认知。“考虑到港元本身有可自由兑换的性质,再加上它是跟美元锚定的,所以我感觉数码港元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此外,这次《宣言》的颁布最让他高兴的是港府对Web3本身的定位,因为它很明确地把Web3视为机遇和趋势,并且肯定虚拟资产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地位。“港府的态度有助于行业发展初期更快地建立秩序,这样的秩序会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而且也一定程度上能够让被污名化的虚拟资产行业再重获市场信任。”

在FTX流动性危机的探讨中,Jack孔认为这会在短期内加剧熊市表现,但长期来看无疑是对加密行业起到了更多的推动:“这样会促使很多交易所都要公布自己的资产证明,未来行业就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金融基础设施越务实,整个行业的基础越扎实以后,行业的爆发性也就越强。”

对于Web3的新赛道机会,史兴国表示看好三个方向:第一个是实体权益和数字藏品或者NFT的结合;第二是私域流量运营;第三是品牌的社区建设,或者叫品牌的生态建设。

【本期精彩看点】

1、Web3华人创业者可以如何把握香港的这次机会?

2、世界各个活跃的Web3创业地区各有哪些特色?

3、FTX的这次危机带给加密行业哪些警示?

4、以目前元宇宙的发展进程看,我们最需要攻克的基础设施开发是哪部分?

5、新公链有没有更合适的经济模型和商业逻辑?

6、看好Web3的哪些新赛道机会?

7、理想中的NFT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8、Web2企业该如何进入Web3?

本期访谈视频完整版可在视频号“火讯财经”点击“直播回放”回看。

【访谈实录】(有所删减)

第一板块:Web3、元宇宙

【史兴国】

香港财政司最近发布了《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正式跻身全球虚拟资产桥头堡争夺之列。再加上香港最近频繁释放对 Web3行业的友好信号,让很多Web3从业者们感到振奋、鼓舞。

宣言阐明了港府为在香港发展具活力的虚拟资产行业和生态系统而订定的政策立场和方针,同时推出试验计划,包括 2022 年香港金融科技周发行非同质化 Token(NFT)、绿色债券 Token 化及数字港元。

在监管方面,港府在加紧筹备新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的同时,也乐意联系全球虚拟资产业界,邀请有关交易所在香港开拓商机。

宣言发布期间您本人也在香港,10月31日晚,由您和香港立法委员吴杰庄发起的《大潮起香江:香港重磅加密新政解读》非常火爆,直播长达5小时,全网播放量近50万次。

您亲身感受到香港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您认为虚拟资产市场,未来在香港发展潜力有多大?对于Web3华人创业者可以如何把握香港的这次机会?

【Jack孔】

我觉得这次香港的政策整体来讲是非常友好的,我与港府的官员以及Web3学术界人士、创业者同行们沟通过,大家的观点都非常正面。现在政策让我们这些华人,特别是大陆出身的华人有了一个创业的土壤。之前可能会被当做过街老鼠或者说会有一些异议非议,那目前来看这个问题是解决了。

第二个是政策虽然目前的雷声很大,但是具体的细则落地可能还需要时间。

对于一些金融类的交易机构而言,可能在整个落地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难点障碍需要去解决,至于解决到哪一步,什么时候能都解决,还是需要一段时间。

对于创业者,我觉得所有的华人Web3创业者都应该到香港注册公司,即使DAO才是更前沿的未来。

只有以公司的组织形式才能以非常低的成本来关注香港未来政策的变化,这是其一。其二是未来如果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不可控的因素持续存在情况下,我们觉得在香港被制裁的风险会比在美国和在新加坡的风险会低一点。

当然这里并不是呼吁大家放弃新加坡,我们认为新加坡非常好,美国也非常好,只是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多边各有各的资源,目前而言香港更适配内地的创业者。

其三是从长期来看,一个公司要做的非常大的话,只能依靠两个国家。要么依靠美国,要么依靠中国。如果大家认为创业赛道具有规模化的可能性,那不妨先在香港也设个点,也许可以在未来中国市场放开创新型Web3行业开放的时候近水楼台先得月。

香港政府对于Web3技术人才非常青睐。史总作为Web3技术大咖,史总有兴趣考虑前往香港看看吗?对这次香港宣言中有哪些让您关注的地方呢?

【史兴国】

您刚才直接切中了很多人关心的重点,包括以什么方式去切入到香港这次发展的这种趋势当中。

确实在港创立Web3创业公司是具备十足的吸引力的。本身香港具备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我也较为关注行业在香港发展。只是在过去几年里头,香港的表现其实比较中规中矩,在创新活跃程度方面并不是特别突出。此前我是比较担心香港很有可能会在数字虚拟资产行业里逐渐落后的。

不过这次的宣言实际上也亮明了港府的态度,虽然在具体措施上还有一待进一步观察,但是足以燃起我和我的同行对香港未来的期待。

而这次宣言中我最关注的是数码港元这部分,还有港府对Web3本身的认知。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有关数码港元的具体方案,考虑到港元本身有可自由兑换的性质,再加上它是跟美元锚定的,所以我感觉数码港元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不过最终会怎么发展可能还得看港府的魄力,经验上我对old money在创新的力度方面略感悲观,但对港府此次的推进的进程是感到乐观的。

此外,这次《宣言》的颁布最让我高兴的是港府对Web3本身的定位,因为它很明确地把Web3视为机遇和趋势,并且肯定虚拟资产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地位。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高瞻远瞩的规划和看法,由于Web3板块一直与金融板块密切相关,所以Web3领域早期确实呈现出了一些乱象,而港府这次的表态实际上已经很明确地表述出认可的态度,同时也提出了很明确的监管原则。

港府的态度有助于行业发展初期更快地建立秩序,这样的秩序会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而且也一定程度上能够让被污名化的虚拟资产行业再重获市场信任。

总的来说,我既是惊喜于港府表态,又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在本次宣言中,除了香港政府即将发行NFT这种带有仪式感和象征性的举动之外,另外两点都非常具体,第一点是是政府绿色债券发行代币化,供机构投资者认购;另一点是刚才提到的打造数字港元作为衔接法定货币与虚拟资产之间的“骨干”和支柱。

这此前在主要国家与地区政府中很少被提到过。

第一点比较令人兴奋的是,证券代币化后将降低普通人接触虚拟资产的门槛,而且据香港证监会 (SFC) 的牌照主管兼金融科技部门负责人 Elizabeth Wong 证实,监管机构正在考虑允许散户投资者直接投资加密资产。

第二点中,香港本身作为大陆与世界贸易的中转站,且港币是锚定美元的货币、香港又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凭借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快速建立早期的货币信用。

请问孔总,您对港府在这两个方面的尝试有什么畅想,这又会如何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体系?

【Jack孔】

关于这些话题,我们跟港府的官员还有业界也都聊了,这其中其实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派别:

一派认为区块链或者Web3要结合原有产业服务实体经济,其发行绿色债券其实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一种形式。但是更先进的Web3代表人物们认为数字港元与证券代币化就该是完全的Web3经济,这样的天花板更高。

但我认为两者并非完全冲突,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这两派的确会有一些观点上的碰撞。目前看来,港府的观点可能更倾向于结合实体经济的同时做好投资者的保护。

您刚才也提到散户能不能开户的问题,可是目前监管机构在散户开户上还是存在许多阻碍,何时解决还是未知数。而在数字港元这块,以港元的发行量和流通性来看,未来极有可能与美元打底的稳定币体系去一争短长,这也是非常有机会但是也同样曲折的。

【史兴国】

我感觉目前这些畅想还处于“已经听见楼梯响,但还没见到人下来”的状态。我们确实要等着很多细节进一步公布,才能知道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就像您刚才说的,可能这不是一两个政策的问题,这需要整个行业都为此做好准备。

这其实也是整个Web3行业发展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大家对Web3的设想已经有了,但实际上,大家不仅理解不一样,各个行业也不一定都准备好了。

孔总近来考察了世界各个活跃的Web3创业地区,请问孔总,在您的考察过程中,哪些地区的Web3发展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否例举二三? 这些地区都有什么特点呢?比如说适合什么赛道创业者的入驻呢?请孔总给屏幕前的大家分享一下。

【Jack孔】

我这次飞了3个月,去了十个国家和地区,也跟当地从业者做了交流。

从目前华人Web3创业的第一站新加坡说起吧。

这是香港发表《宣言》之前的情况,因为新加坡有美国不具备的交易所生态。

现在的新加坡可以说是交易所老板云集,但在美国,交易所的生态还算是相对谨慎。可以说新加坡已经成为信息的集聚地了,只需要一个礼拜你可以见到所有人、所有类型的项目、了解到所有信息。

新加坡毫无疑问在未来一个阶段内都是华人Web3创业的中心,它是信息差最低的地方,在那里你能够快速了解到Web3华人创业的大致信息以及最新资讯,大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效率。

但这也导致了新加坡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作为世界又一个金融中心,新加坡不仅是Web3的聚集地,还是其他高精尖产业的聚集体,半导体、芯片、医疗科技等等。对于普通创业团队而言,新加坡堪比广州市中心的国土面积所带来的成本将比本土创业要高上许多倍。

如此也诞生了许多名义总部设在新加坡而实际团队却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的团队。

就目前而言,新加坡更适合做信息传播中心或者PR中心。

接下来是韩国,目前韩国加密用户总量大概在500万到1000万左右,得益于较高的年轻人收入以及三星等国家级企业的垄断,当地年轻人热衷于在牛市炒币,这为加密世界带来了大量高质量用户,本土用户条件优于香港和新加坡,如此也得到了许多亚洲项目的关注,财团资本也对当地Web3发展有所助力。

亚洲还有一个地方得说一下,那就是越南。越南的年轻人同样活跃,只是质量没有韩国那么高,但越南背后还有产业转移带来的增长增速,外商投资与消费提振下,越南的加密世界也机会颇多。

总的来看,对于中国创业者而言,香港还是唯一一个能够跟中国内地比效率,又能跟欧美比法制的地方,所以未来的创业者很可能会从香港开始,再到新加坡交流发展,然后再去美国尝试规模化。

至于团队在哪里,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看。

接下来再来说说美国,美国有四个适合加密世界创业的地区,一个是以NFT与金融投资为主的纽约,一个是地方政府热衷于引入加密货币的迈阿密,一个是科技项目与资本集聚的硅谷,以及矿工汇聚的发电大州德州。

最后再说说套取着全球监管红利的巴拿马,FTX也坐落于此。它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在地位上它比较像新加坡,既是美国富豪的避税天堂,又以开发的政策和地缘政治的监管套利空间吸引着全世界创业者过去。

这差不多是我本次行程考察下的国际格局。

【史兴国】

在您刚才的讲解中没有提到日本,正好日本首相在年中将Web3发展定为国策,您对日本有什么看法么?

【Jack孔】

限于时间,本次考察尚未来得及前往日本、伦敦以及迪拜,所以也不好下定论。但我认为日本相对韩国或者其他国家而言,它的监管能力会强一点,而且也会相对保守一点。

日本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比较高,具有匠心精神,就我个人看来,日本的Web3发展还是会相对谨慎一点,慢一点。

【史兴国】

了解了解。正好刚才您提到了FTX,就不得不说说最近加密行业正在经历的“腥风血雨”。FTX的故事一波三折,在币安放弃收购后,FTX正逐步走向末路,比特币跌破16000美元创两年来最低价。据多家外媒报道,SBF告诉投资者,在流动性危机之后,FTX的空头高达80亿美元,如果得不到流动性补充,该平台濒临破产。有分析师表示:“这次FTX的情况令币圈投资者立刻想到了几个月前发生的Celsius和三箭资本事件,因而担心再现流动性危机。”针对2008年“雷曼兄弟时刻”而催生的加密货币行业,今年两度重走“雷曼之路”,给行业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与教训。

请问孔总,您认为FTX的这次危机带给加密行业哪些警示?此次事件将会对行业格局起到什么变化?您如何看待加密行业的未来发展?

【Jack孔】

我认为无论是加密行业还是区块链、Web3,未来都是有更大的成长空间的。

所以一般这种事故通常都会有两方面的影响。

短期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首当其冲就是币价的暴跌,有持币的用户都会受损失;第二个是引来监管更谨慎的关注;第三个是场外的新资金更不愿意流入。

但长期来看,它也有非常有利于行业发展。

一是会让所有的从业者对金融、杠杆更加敬畏,对于用户的资产更加敬畏。从长远看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这样也会促使包括币安在内很多交易所都要公布自己的资产证明,未来行业就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金融基础设施越务实,整个行业的基础越扎实以后,行业的爆发性也就越强。这是一方面。

第二个方面本次事件也间接促进了 DeFi 的发展,这两天 DeFi 的这个交易量明显剧增。只是 DeFi 目前还受限于跨链桥安全、黑客攻击等问题上,如果这些问题能解决,它未来的发展也会很快。

总的来说,危机反过来肯定还是促进了行业的透明性进步。话说回来,这件事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警惕杠杆,对于普通人而言,持主流币待涨是最好的方案,相当于投资理财中的闲钱用以基金定投,但对大部分人而言,由于缺乏行业专业性,所以操作越多,失误率越高,亏欠的风险越大。

第二板块:新公链

【史兴国】

谢谢孔总的经验之谈,我们再来聊聊您的公司。孔总组建的分布式芯片研发商Nano Labs已于今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您提出Nano Labs要做元宇宙基础设施,并对元宇宙的三层架构做出了阐释,其中包括底层智能网络、接入层智能设备以及运营层区块链。这个简单的开放式架构需要新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为未来的数字原住民、新用户提供经济创新的可能性。
元宇宙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而元宇宙属于技术投入高昂又费时的领域。请问孔总,以目前元宇宙的发展进程看,我们最需要攻克的基础设施开发是哪部分?Nano Labs对这个部分有哪些布局动作和未来计划?

【Jack孔】

元宇宙目前的根本问题在于运行成本太高,即使有跨时代的应用推出来,我们也根本跑不动。第二个部分是算力,现有的计算能力还不足支撑未来整个元宇宙的爆发。这是两个主要矛盾,当然还有更多问题可能在更细层面。

对于很多做硬件、做VR这一类公司而言,根据短板理论,如果VR要做好,可能还需要硬件以外的诸多短板得以补齐,只要缺一块板,整个行业就发展就会慢。

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我们看到的类似VR赛道,虽然投了很多钱但却没什么水花。大公司投了其中一块或者几块,但剩下的几个板块还不够长,就它整个赛道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们在元宇宙的布局也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短期内我们着重解决元宇宙的高并发性能的问题,长期则是去解决未来计算能力不足的问题,怎么样开发更好的芯片服务于元宇宙的问题。

史总您认为元宇宙中最需要攻克的基础设施是哪部分?在这部分的技术攻克方面您有哪些建议?您认为成熟的元宇宙产品还需要多长时间有希望落地呢?

【史兴国】

我其实非常认同刚才您说的那两点。我认为元宇宙本身相当于是我们对全维度数字社会的一种畅想,目前来讲,咱们只是仅仅实现了信息层面的数字化,而且还局限于区块链上数字资产的极小规模的资产数字化。

为什么说规模非常小?

有的人说可能认为一万亿两万亿已经很不错了,但实际上跟互联网公司比起来,却不太够看。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Top20的市值总和已经高达二十万亿,不难看出确实目前区块链上所做的数字资产交易量以及性能等各个方面还都不尽人意。

所以对于我们期待的把人、关系、权益、经济活动全都映射到数字空间的元宇宙,现在其实还差距还很远。

在我看来,作为基础设施的区块链的处理能力可以用当年拨号上网时代的网速来比喻,那个时候的互联网上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文字浏览,连图片浏览都非常吃力。

而我们今天畅想中的元宇宙其实相当于要在网上去刷抖音追剧,在两者之间存在性能与流量的鸿沟,目前的区块链远远做不到这点。

从硬件角度来说,在互联网早期,硬件没法这个承载多媒体内容,以前的一张软盘甚至都放不下如今的一张手机照片。从这点来说,芯片和硬件也要为元宇宙的高性能业务或高吞吐量的业务提供更多支撑。

假设要是没有智能手机芯片,其实互联网行业是不可能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目前的元宇宙的底层基础设施还差太远,同时元宇宙应用的门槛也还太高,体验也太差。

所以不管是区块链技术,还是配套的芯片等硬件都需要再努力。

今年九月份的时候,以太坊完成了merge合并,行业备受鼓舞,但实际上我们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以太坊虽号称世界计算机,但是实际上这台世界计算机的业务处理速度至能达到每秒处理15个请求。

即使如此也仍不妨碍以太坊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区块链生态,支撑着一万亿左右的市值。

但是合并之后,如果要达到更高的性能,在他们自己的计划上还要至少再经历五次大的更新。据乐观估计,那时候能够达到几万次每秒的交易量级。从这点来说,如果以太坊仅仅是作为一个金融基础设施也许够用了,毕竟VISA的每秒交易峰值差不多也就是几万笔。

但如果我们把应用的角度投到元宇宙、Web3这样的应用场景的话,那这个处理能力还是远远不够。

以太坊下次的升级计划是分片,这相当于开始有一只脚迈向并行架构,这个方向是对的,而且这个方向是实现这个更高业务量的唯一途径。

但从技术上来讲,以太坊要实现并行,实际上还有几个极高的技术壁垒是需要跨越的。我和我的团队在并行技术上比以前坊早做了很多年,所以对这些壁垒是非常清楚的。

以太坊目前还是待在数字货币市场的舒适区中,他能有多大的动力去跨越这些壁垒?这还很难说,按照曾经以太坊在每次新版本都拖延情况来看,我觉得元宇宙很可能是没法指望以太坊这个行业老大。

从这个角度讲,我仍然觉得元宇宙成熟落地也不会很久,我们认为大概是在三到五年内。之所以有这样的估计是因为并行技术已经开始成熟,并行结构实际上相当于把互联网从拨号时代演进到了宽带上网时代。

这种演进相当于为公链提供了一个高扩展性和高性能的解决方案,而且这样的方案能够承载元宇宙和Web3的业务量。

当然,现在我们更多的还是在为进一步降低数字资产的使用门槛而努力,这些方面可能就需要跟孔总做沟通,从硬件和芯片这个角度寻求解决方案。我相信通过恰当的软硬件结合,一定可以把元宇宙成熟落地的时机尽量提前。

在我看来,公链的扩展性和业务基本上可以说是元宇宙与Web3两个产业的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公链这块,我也听到这么一个说法:公链的商业逻辑是它为各种商业项目提供营商环境,同时对所有的用户收税,那么公链会很像一个国家,而公链代币更像是用于交税的法币。那么对于一条公链来说,货币的总价值与商品的总价值应当是完全对应的。

但如果公链想保持较低的、有竞争力的费用,要么是具备足够高的处理能力,要么是系统发币补贴矿工。

新公链早期由于链上商品总价值的快速增长,增发货币的负面影响将被几乎抵消。但是,当新公链遇到了明显发展瓶颈之后,货币总量与商品价值开始失调,新公链如果继续增发来留住矿工,但会稀释币值,如果减少增发则会抬高成本,本质上都是不利于区块链发展的。

不知道您认同这种看法吗?您认为新公链有没有更合适的经济模型和商业逻辑呢?

【Jack孔】

新公链我也有所关注,但大家的打法都出奇的统一——宣称自己的TPS比以太坊高出了多少。

其实以太坊是一个生态,它不是一个TPS,不只是一个技术,所以想依靠某种技术去和生态竞争会特别难。

这个时候,以太坊的金融生态都注重安全性。对新公链而言,这与费率的高低无关,而在于系统的稳定性,所以我个人认为在金融区块链这个阶段,以太坊可能还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至于其他的新公链,不管它是什么经济模型,TPS有多高,在短时间都没法超越以太坊,因为这是金融需要的安全属性决定的,以及以太坊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生态决定的,而不在于技术。

而且我觉得新公链的机会其实不在于经济模型,经济模型其谁都能做,无论是2100万个币就减半的经济模型还是每年保持一定通胀的模型,甚至引入质押等玩法,但各个模型之间都存在极大的可模仿性,所以新公链的核心还是在于未来的用户需要什么。

现在大家都盯着TPS,但用户却也不怎么在乎TPS,用户更在乎的是在新公链上的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公链的竞争优势应该不是在某某方面相比以太坊好,而是这条链能真正给用户带来什么?比如元宇宙可能诞生于某条新公链,这才是具备竞争力的核心,至少在商业逻辑上,新公链不该空谈技术,而是通过技术能达成什么样的服务,满足什么样的需求。

请问史总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什么建议?

【史兴国】

从商业逻辑和经济模式来说,公链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经济激励。

在链上资产不丰富的时候,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吸引足够多的活跃用户。但是就目前在公链上所谓碰到的这些增发、经济模型等障碍和矛盾而言,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因为目前所有区块链上经济模型都很难做精细化的事。

在现实金融中,很多金融机构可以按照现实中的资产,在流动性的差异还有使用成本的差异上,能够对这些资产做非常精细的划分,然后再用一套复杂的金融工具保持他们的稳定运行。

可是在区块链上,大家主要是用代币来做相应的经济模型,但是代币本身的资产性和流动性是根本没法区分的。对于资产部分,我们一般都希望回报越高越好,但是对于流动性部分,我们就希望它的价值波动是越小越好,但从经济规律看,这两种期望本身就是完全矛盾的。

但承载着这两种相悖期望的是在同一个市场中,在同一条链上共享的同一套规则。同时,随着区块链上智能合约越来越多,各种业务的操作成本也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所有的业务在链上共享同一套成本规则,也就意味着,我的一笔大额的代币转账的手续费可能只需几美元,对我来讲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是对于某个DAO组织的投票,这几美元就是巨额的参与治理成本。

同理还有一些本身价值不高的碎片化NFT与游戏道具,在转让成本上多出的几美元几乎等于直接就是消灭这些业务的可能性。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目前区块链的架构仍然是串行架构带来的一些限制,这意味着整个系统有且仅有一套规则,而且没法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以太坊在做merge升级的时候,引起了行业的重大关注,在通用一套规则的情况下,但凡任何环节发生一点小问题,极有可能面临升级失败、合并失败的结局。

一个系统仅能有一套规则,这在区块链发展初期是可以的,也能满足一定的业务需求。但后来大家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开始用各种方式尝试改变,比较通用的方式是通过侧链来达成不同成本和业务的需要。

这样一来,不管是在速度上、成本上都增加了多样性,包括前段时间大家讨论的焦点 Layer 2。但这样也造成了很严重的生态分裂,各个链上的资产互通碰到很大障碍,也引发了不少由跨链桥造成的安全事故,损失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除了链本身的可配置性不够、业务多样性不够外,串行架构下的资产没法直接互通,智能合约也没法直接跨链去交互。这些技术弊端造成当下公链经营模型比较单一,商业逻辑设计粗放的现状。

如果是并行架构的话,链就很容易能够在业务上做很多的逻辑分片,但底层的数据和信用仍然保持一体,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的业务形式,而且也可以按需配置,能够去部署跨链合约,让不同成本需求的业务可以跑在不同的分片上。

如此一来,成本、频率、业务等可配置性得以解决,刚才提到的矛盾也得以被弥合。

所以,只有当基础设施能够支撑这些更复杂的业务逻辑之后,公链的经济模型悖论才能得到解决,就是能够提供这种复杂支撑能力的基础技术。

最近的行业里也开始了朝着并行结构的明显转向,说明行业开始逐渐意识到了结构方面的问题,新公链中最受人关注的Aptos也是如此。

不过,Aptos 的上线风波让大家很失望。与此同时,加密熊市也在持续发酵。Web3的创业者以及曾经的巨头们开始摸索常规的新公链、DeFi 之外的Web3领域新赛道。孔总是Web3底层基础设施的创业者,您创始的Nano Labs既是为Web3世界提供算力基础的分布式芯片提供商,又专注于区块链、人工智能、Web3领域的的孵化和投资。请问孔总,除了公链、DeFi等老赛道之外,您比较看好Web3的哪些新的细分赛道的机遇呢?您的项目在这些新赛道上做了哪些令人期待的布局呢?

【Jack孔】

从我们芯片业务来看,目前的金融性公链在业务计算方面需求不会太多,用户进入的门槛也比较高,所以目前我们关注的还是元宇宙以及元宇宙诞生过程中可能萌发的新的基础设施、计算需求、应用和流量入口。

就像我们自己投资的板块有做元宇宙的应用的,以及元宇宙流量入口的。在过去,交易所这一块的流量非常大,是传统金融区块链时代的入口。而我们认为,NFT类平台会成为未来元宇宙的流量入口。

我们在基础设施的布局强调解决现存问题,比如说现在的元宇宙应用只要有100个3D人就会卡,我们就会思考怎么样能让10万个3D人同时在线也不会卡。然后是成本降低百倍、全球的传输效率提升百倍以上,让全世界真正的实时同频。

若非如此产生规模效应,元宇宙基础设施的效能体现不出来,就像我们现在的对话,这其实不需要区块链,也不需要以区块链为底层的元宇宙。只有全世界所有的用户都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区块链的价值才真正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还有在开发成本上,原来开发一个元宇宙应用需要几百个人,未来可能就只要几个人,就像搞一个 DeFi 一样搭建出元宇宙应用,这是目前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三板块:NFT

【史兴国】

这是一个非常令我们期待的愿景,确实现在整个行业的门槛,不管是开发还是用户的门槛都很高,降低门槛必然是关键。以此为基础探讨新赛道,我觉得确实非常有意义。

在我的角度,我感觉目前咱们行业里的伪需求其实挺多的。

我和团队是做并行区块链技术的,所以Web3领域对于我们而言是业务层,我们比较了解我们的技术能够为Web3提供哪些特性,但实际上我们对客户的业务并不了解。

好在区块链本身是一个基础性的技术,所以通常客户都会最先找到我们来探讨他们的业务构想,这样的探讨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全面的去了解行业想法的机会。所以结合我这些年来在区块链领域的认知,我确实也看好一些赛道。不过我要声明,这些赛道是短期赛道,而且具备中国市场的合规性。这些赛道更适合国内创业者去关注。

第一个是实体权益和数字藏品或者NFT的结合,这个方向是大家都认可而且很快能够见到效果的。

这个业务形式和传统的会员制或者积分制比较类似,但不同的是数字化的权益可以让权益能够更容易重新组合,包括跨企业组合和跨生态组合,这样就会衍生出很多权益类的产品来。

由于业务不需要企业做太大的调整,所以实体产业最容易从这个方向切入。比如说我们的一些客户已经在做一些旅游景区数字权益门票的业务,这些数字权益不仅可以在景区内使用,而且还可以跟酒店、餐饮等等这个合作伙伴组成更多类型的消费权益。

第二个我比较看好的领域是私域流量运营

目前自媒体卷的非常厉害,他们最为焦虑两件事。一个是每天一睁眼就得焦虑流量该怎么保持,另一个是流量如何能变现。这两个难题在现行Web2体系下没有特别理想的方案,不过在Web3体系下,流量保持和流量变现就非常容易实现跨团队的协作,协作方式也比在Web2平台上灵活很多,同时也更容易保障彼此的利益。

第三种我比较看好项目就是品牌的社区建设,或者叫品牌的生态建设。

因为企业和用户之间的联系纽带就是品牌,这么多年来,品牌的运营基本上是单向的。渠道和用户在品牌运营中一直是被动方,而到了Web3时代,Web3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权益互惠,也能够提供更多的互动式运营方式,能够大大提高用户粘性,提高关注度。

互联网时代,关注度是最稀缺的资源,Web3就是企业用来维护关注度的最好工具。

短时间内,数字产品和NFT应该是Web3权益表达的最直接方式,不过眼下最多的还是版权类的NFT。

下面我们就聊一聊NFT在实际业务中遇到的一些尴尬。

苹果公司上个月底更新了其 App Store 政策,应用程序可以允许用户查看自己持有的NFT,但禁止用户使用NFT来解锁额外的“特性或功能”。应用程序不得包含按键、外部链接或其他引导用户在苹果应用商店之外进行购买的功能。这意味着,苹果允许Web3初创公司直接出售NFT,并可以使用Apple Pay直接支付。但苹果要对通过iOS应用内进行的NFT交易收取高达30%的佣金。

可以说这是Web3新秀们与Web2巨头之间必然的一场,谁更有话语权和实力的较量。

只是在苹果广泛的用户基础和文化认同前,NFT的阵地似乎不够牢靠,这也从侧面说明了Web3手机推出的必要性,比如Solana。

毕竟NFT不该为巨头们绑架,这样不仅失去了它的原生意义,其创作者的生态想必会更混乱。而且,早在此前的9月,NFT就因为0版税被推上风口浪尖。

请问孔总,版税方面的内外夹击下,NFT的商业模式是不是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程度了?你理想的NFT商业模式是怎么样的?

【Jack孔】

在我看来,现在大家理解的NFT有两种,一种是结合线下的版权权益,包括著作权等的一类,一种是纯粹的线上造物。长远来看,NFT是元宇宙的交互载体。

有了NFT协议标准以后,元宇宙的一切都可以被交易,不只是版权本身,也可以是大家的数据,可能是我们今天聊天的这段视频内容,或者某一方面的数据都是可以的。

所以就我个人理解而言,版权类NFT更多可能是锦上添花的作用。那未来的NFT如何作为元宇宙的交互载体呢?我觉得它会朝两个方向去发展。

一个方向就是低门槛,因为很多人看不懂炒币,但炒NFT总有人看得懂 。在NFT的参与门槛降低以后,NFT很可能会变成一种碎片化的金融。在时间作用下慢慢会走向与AMM类似的交易模型。也就是说,它本质上还是一个代币的炒作。

另外一个方向是当NFT更多的承载元宇宙的交互载体意义以后,会诞生NFT的淘宝、京东、亚马逊以及各种交易平台,我认为这是NFT更海阔天空的的另外一面。当然这需要有更多的数据、应用和创业者去堆积出来未来大的生态和大的平台、趋势。这是我的理解。

当然,我也想了解一下史总对NFT商业模式的看法。

【史兴国】

NFT实际上是一种用数字形式来表达某种权益的一个抓手,所以它实际上映射的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代金券或者会员凭证,甚至于可以是物理世界的房展在元宇宙中的映射。

所以如果要谈NFT的商业模式,很难用一个一以贯之的方式去描述,所以我仅从版税这个角度来说一说我理想的NFT商业模式。

因为NFT实际上非常容易设定版权的使用范围和版税的分成方式,只不过目前还没有能够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和经济规则。

苹果公司显然是对沿用了苹果公司自己以往的费用策略,把NFT视为一个最终商品或者服务,忽略了NFT本身的可流转,可再创作,以及它内涵的权益属性等等特性,所以引发了很多问题。

一个版权类的NFT,无论它是作为最终使用还是想作为一项IP资产,它的创作者、所有权等情况实际上都是十分清晰的,这比任何一种传统的版权表现形式都要好。

现在针对NFT版权的收益和使用还不够充分,比如说它的使用还没能做到很好的被跟踪,它的收益也没能获得很恰当的分配。同时,能够处理NFT的平台的决策权有点过大,甚至包括有监守自盗的可能。

其实这都是NFT这个加密行业的产物在Web2服务商或者服务环境之下水土不服的典型现象。

所以这些问题到Web3时代实际上都会迎刃而解,到那个时候,每一个版权类NFT的流向和使用都会清清楚楚,二次创作的分成标准也会直接通过我的智能合约来分配。规则由创作者、流通渠道和使用者自行决定。

平台实际上也就成为了渠道之一,并且没有任何特权。那个时候也就不会再有今天这种苦恼了。

回到现实,关于版权类的NFT业务,它的业务量一定会比数字货币的业务量要大好几个数量级,这种情况的实现需要达到您刚才提到的10万级以上的互联支持。包括能有更多的用户、节点加入,更多的资产类型加入。

要想实现这些,除了硬件上的努力和普及,并行区块链链仍然也是一个关键的要素。

近来,华纳兄弟宣布将于今年冬季推出 HBO 剧集《权力的游戏》系列 NFT;Instagram 将推出 NFT 铸造和销售功能;Visa也推出了世界杯主题的NFT。再加上之前的NBA、耐克等品牌,NFT的风潮开始在Web2世界扩散开来了。

但是,对于试图以NFT为切入点进入Web3世界的Web2企业而言,这一举动意味着接触新的受众,试验新的技术,合作产生创意,或实现与此前业务完全不同的目标。很多企业不知道该从何开始。

诸如NBA的 Top Shot 一类的NFT品牌在开始时就有母品牌保驾护航,但更多项目开始时规模很小,它们起初是捕捉时代潮流的备忘录、实验性的艺术作品、朋友之间灵感迸发时产生的项目,后来演变为成熟的品牌,自下而上地建立在NFT持有人的庞大基础社区之上。

这也意味Web2世界难以沿用曾经的获客逻辑去与NFT以及其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开始后,由于NFT社区不是同质的,它们在使命、产品和组织结构方面有巨大差异。

孔总怎么看这些Web2传统企业进入Web3世界的方式?对那些正在踌躇满志进入Web3世界的企业,您有什么建议吗?

【Jack孔】

我觉得Web2进入Web3的只有一个方式,那就是交学费。任何没交学费的进入者都是学不会的,这世界没有一本万利的生意。

因为这两行的差异还是比较大,我觉得对于有传统资源的人来讲,Web2进入Web3产业其实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也可能是存量竞争中能够取胜的一个法宝。因为传统很多很多产业结合新技术以后,它的确会有机会跟传统的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但是对于更年轻的人而言,手头上没有现成资源的年轻创业者们可能就要去做完全原生的Web3,也就是不需要依靠任何传统世界的品牌背书的Web3。

比如说大蓝筹无聊猿之前就没有任何传统背书,对不对?所以这是一个上限非常高的方向。

这两类人的创业方向是可以完全不一样的 ,但结果也会完全不一样。同样像Web2的企业,阿迪达斯单纯发行NFT跟耐克收购RTFKT,成为第一个收购NFT工作室的全球品牌,两者的结果截然不同。

阿迪达斯虽说也是火了一把,但是并没有形成持续效应,NFT仅仅在阿迪达斯上起到一次品牌传播的作用,它并没有把NFT当做一个主营业务。

耐克通过收购NFT工作室,让更原生的团队来做NFT,在回报上的可持续性跟爆发性的机会都会更大。当然这也不存在谁对谁错,但我觉得干肯定比不干好,交学费交的早肯定比交的晚要好,还得持续的交。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史总是如何理解的呢?

【史兴国】

听到这么个说法,我想很多企业都要头大了,这学费看起来是必定要交的了。但是我们还是希望Web2企业能够找到比较好的合作团队和比较好的咨询方,能够尽量少交一些学费。

本质上,确实Web3不是简单的Web2的延续,所以很多企业往往在进入Web3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头绪,甚至仅仅只是想把目前的业务做一个简单的修改,就想实现Web3,这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因为Web3本身意味着你和你的用户之间关系的完全改变,这意味着你一定要从头思考你的业务如何搭建。

短时间内我们很难把它说通说透,但是我觉得各个企业找有经验的、有积累的合作伙伴来进入Web3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比如像孔总这样十年深耕行业的,也包括像我们这样一直专注于并行区块链技术研发的,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已经看到不少成功的以及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都会成为Web2企业所能享受的经验。

猜你喜欢

优惠注册送USDT